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 文化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天地
    弘扬西迁精神 --读《西迁人》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09浏览次数:1273来源:米兰(中国)

    《西迁人》是一部用“西迁故事”讲述“西迁精神”的长篇纪实文学,是一部谱写西部大建设的创业画卷,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史。“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叫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这些质朴却又激昂的话语,让我心潮澎湃。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那种不惧险阻、舍家为国、任劳任怨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从他们身上对“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家国情怀

    1955年,一份由教育部起草涉及到交大由上海迁往西安、交大的电讯工程系迁往成都的《关于沿海城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呈送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七位中央领导审阅。为了加快“一五”西部开发的建设,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经过七天的慎重考虑,集体做出了交大西迁的决定。交大1400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率先垂范,3900多名学生满怀开发大西北的豪情壮志积极响应。他们在彭康校长的率领下告别繁华的上海,打起背包、扛起行囊,踏上了“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谱写了一幅从黄浦江畔到十三朝古都的感人画卷。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当年西迁的乘车证上,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几个闪耀的大字,那是西迁师生的精神源泉,也是西迁精神的见证。寥寥数字却承载着西迁人那段甘洒青春为家国的激情岁月。

    铸就丰碑

    书中的“激情:共和国初年的学子们”、“如歌:我的岁月无怨无悔”、“大西北故事:往事并不遥远”、“薪火:我的心搁在了这里”等章节,给我们娓娓讲述原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西迁老教授钟兆琳、沈尚贤和沈德贤兄妹、沈云扉、周惠久、朱城、殷大钧、黄席椿、史维祥等西迁代表性人物以及他们的一代、二代、三代弟子们的感人故事。

    彭康校长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新中国诞生后交通大学第一任校长和西迁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任校长。60多年过去了,他带领钟兆琳等人行走在麦浪翻滚的田野间踏勘选址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和发展奋斗了15年,禅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成为了西安交大的灵魂雕像。

    钟兆琳是中国电机之父,西迁的时候已过知天命之年,周恩来总理考虑到他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两个儿子一个在沈阳,一个被下放到河北农村,便专门交代要钟兆琳留在上海。“苟利国家生死以”和“苟利交大生死以”是钟兆琳的誓言也是誓约,他把夫人留在上海交给女儿照看,只身带领机电系的师生们义无反顾踏上西行列车,为交大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建成了全国高校首个机电制造实验室,也为新中国培养出数十个院士和将军。

    书中描写了太多西迁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一所新的交通大学在西安东郊一片麦田中拔地而起,建设速度之快、建筑质量之高令人惊叹。60多年,他们扎根在这片偏僻的黄土地上,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经费短缺等客观条件面前,没有放松对学生的教育,没有放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没有放松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没有教材,他们自己编写;没有实验室,他们自搭自建;吃野菜、喝苞谷糊糊;战胜病痛,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为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各方面辛勤耕耘,贡献着心血和汗水!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弘扬传统”的传承精神,铸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供稿:纪委综合业务室 卢葵)